在財務規劃中,「風險」常被視為不安與損失的代名詞。然而,MDRT會員 吳旻駿先生卻認為風險的本質是變化,而變化正是人生進步的催化劑,風險並非完全負面,反而蘊藏著成長與回報的機會。
風險的正面意義
吳先生發現許多人對「風險」這個詞通常帶有負面的理解,他表示:「大家會擔心風險、懼怕風險,但實際上,不管是投資理財還是生活上其他事情,風險並不全然是負面的。舉例來說,當客戶希望改變工作或創業時,風險也同時帶來了機會。風險代表著變化,而這些變化正是影響人生、工作收入或投資收益的重要因素。風險越大,變化的幅度可能越大,對應的獲利機會也可能越高。」
而在這其中專業理財金融保險顧問有兩個需要考量的核心問題:
- 承受能力:客戶的主客觀條件下是否能承受可能的風險?
- 工具應用:有沒有合適的工具可以幫助降低或轉移部分風險?
客戶需求分析
因此,吳先生會先從客戶的角色和責任開始了解。例如客戶是否單身、有沒有小孩或需要照顧的父母?在公司中,他是老闆、高階主管,還是一般員工?是否有兄弟姐妹依賴客戶的經濟支持?因為這些角色和責任均是構成風險評估的基礎。
在這個過程中,他會採用「Want - Have = Need」的框架來分析客戶的需求:
- Want(期望):了解客戶在角色上有什麼期望,或者在目標上有什麼具體需求。例如:客戶希望購買價值多少的房子?房子地點在哪裡?創業時希望從事什麼樣的事業?以及這些目標的時間表是什麼?
- Have(現有資源):盤點客戶目前擁有的資源,包括資產、時間和精力。這些資源決定了客戶當下可以承擔的風險範圍。
- Need(需求):在了解期望和現有資源之後,計算出客戶需要填補的差額,並確定客戶需要哪些工具來實現目標。例如,是透過保險、投資,還是儲蓄來達成他的財務計劃。
吳先生強調:「重點不是要完全規避風險,而是要了解自己追求的目標是什麼,並且去分析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承擔的風險。」
財商培養
至於完全沒有接觸過投資理財的客戶,吳先生會提醒他們需培養「財商」,就像人們需要智商來解決問題、情商來處理人際關係一樣,財商同樣重要。而財商包括兩個部分:一是對金融產品的基本認識,例如股票、基金、債券的特性和運作方式;二是實際操作的經驗。
吳先生會建議從低風險的金融工具開始,在安全且可控的環境下,客戶會逐步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,如果發現無法接受,也可以隨時退回,不會造成損失。最重要的是,吳先生會清楚讓客戶明白,這個過程並不是在單純推薦某一支股票、基金或商品,而是建立一套清晰的邏輯架構,因為投資風險有賺有賠,重要的不是選對標的,而是建立自己的理財投資模式與策略。當客戶能理解自己的本金、報酬率目標以及時間限制時,篩選出適合的商品就變得簡單許多,也能讓客戶認識到風險的存在,並逐步提升自己的財商,在未來的財務規劃中也會更有自信。
風險並不是財務規劃中的絆腳石,而是促進成長的關鍵動力,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認知風險,並透過「Want-Have-Need」的分析框架,協助客戶釐清目標、盤點資源,並選擇適合的策略來填補財務缺口,才能協助客戶提升財商,以應對未來的挑戰,進一步讓客戶實現穩健成長與人生價值的平衡。
Contact: MDRTeditorial@teamlewis.com